用郑重的话说,“互联网时代,年轻的从业者不再是单打独斗,而是需要赋能与被赋能。一家优质的平台型企业,它扮演的角色就是要搭建好一个靓丽的舞台,让年轻从业者成为这个舞台上的魔术师,在尽情释放潜能的同时,用不同的手法和技艺呈现真实闪耀的自己。”
何雷此次并非旅行,而是参与推行如新的受饥儿滋养计划以及“农业学校”计划。他们希望能直接降低孤儿院里的死亡率,并通过培训农业知识,从机制层面来尝试解决当地人的生存问题。
这是何雷第一次觉得,他们所做的事情可以真实、具体地改善万里之外人的生活,而且是持续不断的。在此之前 “改善世界”对他来说,太过遥远。
当年35岁的何雷曾做过一个梦,在梦里已经五六十岁的他,拎着公文包,四处面试。作为一个服务了十三年外企的中层骨干,他从未遭遇过裁员和优化危机,也几乎从未动过改变的念头。但“中年危机”还是以一种缓慢而偶然的方式到来。
那一次他和当时的老板谈到退休生活,老板说准备和夫人回家乡开一个便利店,雇两个大学生做兼职,一共四个人,每个月大概可以有四、五万元的收入。
“他都已经是外企的高管了,但对未来的规划却是这样子。”何雷感到出乎意料,也是那一刻,对于人生下半场,他有了新的思考。基于多年以来在外企的严谨精神,何雷开启了自己新职业方向的考察之路。如新只是它在寻找遇到的的其中一个选择。
他在网上搜索了大量的资料发现,“当时如新所在的行业营业额相较美国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。”何雷推想到自己所在的啤酒行业,“我刚入行时,中国的啤酒行业生产和消费量远不及美国市场 ,但实际上只用了几年,中国市场就成为了全球最大的啤酒市场。”
“以此可以判断,大趋势没有问题”何雷分析道,他继而去看这家公司自1996年在美国纽交所上市以来的所有财报。与当时他看过的其他上市公司的全球年报相比,如新财报里的“中国表述”篇幅非常大,何雷认为这是如新深耕中国市场的有力佐证。
综合下来,何雷明确这是一个“商业机会”。“我跟父母说要开启职业新方向,他们都觉得很难理解”,何雷理解家人的顾虑,35岁,抛弃过往的经验、积累和人脉,去一个全新的行业从零开始,是一件风险很大的事。“但我愿意为一个梦想去搏一把,因为我觉得能够看到希望和未来。”
对于何雷个人,他的青年时期有明显的时代特质——不再满足于单一职业和身份的束缚,而是勇于寻找随时变现的“B计划”,选择一种能够拥有多重职业和多重身份的多元生活。他也接受旁人有不同的看法。“不需要所有人都理解。在任何行业里,有人坚持,有人放弃都很正常。”
但何雷坚持下来,“真诚、专业、自律”是他所笃定的信条。他也相信他的选择,这基于他多年来对一个行业和优质平台的全面研判。那个“可怕的梦”自然没有如期发生,但彼时的何雷也想象不到,未来的自己的梦想可以延伸到如此遥远的地域。“我真的应该感谢这个时代,让我们也有机会用亲身实践告诉所有人,人生本就有无数可能。”
预见了在人群中脱颖而出的自己
大学毕业后,梁浩和朋友在某商场二楼开了一家服装店。女孩子们终日捧着茶杯悠悠度日。青春在家长里短的琐碎里翻腾,很快,就像那杯捧在手里的热茶,从沸腾到温吞,眼睛里的光芒逐渐黯淡下去。
直到有一天,梁浩整整一个月都没有接到任何通告,她才彻底慌了。”位于没有自然光线的服装店加上“日夜颠倒”的生活,让她愈发担心“难道生活就要这样沦陷在几平方米的井底。”
她其实从大学毕业后就一直尝试找工作,第一份找到的工作是总经理助理。更让她受不了的是,招聘方要求她马上去人事部报道,且手机24小时不能关机,可能需要随时陪老板去应酬。
这样的工作氛围梁浩非常不适应。基于对如新的产品喜爱,几个同样感到迷茫的小伙伴,决定再次寻找新的职业方向。
这一路并非坦途,虽然是模特出身,梁浩却不似镜头前自信。幸而得到如新平台上每一位伙伴的鼓励与支持,梁浩感觉像是重返校园补回那些“遗漏”的课程“我需要做的是始终抱有重新出发的心态,哪怕不再年轻,我也想看看自己在喜欢的领域,会有怎样的收获和成长”。“80后”的姑娘谈起这段经历,眼里闪烁着光芒,少女感满溢。
如今,她已经在如新的平台上打拼了整整15年,不难看出这些年的思考和沉淀让她的生活始终过得热气腾腾。突如其来的情况,也没有打乱她的节奏,除了配合国家和公司的整体政策,她还主动带领营销人员转型线上,业绩逆势上扬。以前必须无条件听从导演调度的梁浩,现在也可以开始判断形势,“调度”大家一起应对困难。
偶尔,梁浩也会回想起过去的“演艺生涯”,但她更喜欢自己现在的状态——积极、主动,不用再表演“看似自然”的状态,她可以做回最真实的自己;更重要的是,透过如新这个平台,可以帮助更多的人,这是她觉得自己的人生意义和价值的最大体现!她终于预见了在人群中跳到台中央灼灼生辉的的梁浩。
徐嘉蔚大学主修设计,在公务员背景的父母看来,这是一条稳定的职业道路。但毕业前,她特意观察过设计师们的生活状态,明确了这种生活状态并不是她想要的。她更渴望有一份事业,能让她领略过都市繁华,丈量过世界经纬,引领她一点点的努力靠近梦想。
利用这两个月的时间,徐嘉蔚思考过各种创业的方式,但苦于没有资金支持。她几乎是最后才想到如新,在此之前,用她自己的话说,“我只是一位忠诚用户”,打动她的是身边越来越多的励志故事,让她看到“这是一个只要你努力,就会有回报的平台。”
作为一名敢想、敢做、敢不同的年轻人,徐嘉蔚相信,“你可以用时间去弥补很多事情”。“每天除了吃饭、睡觉、洗澡,可能会花十六到十八个小时在和人联系上”。她拿出手机点开一个记录工作时间的APP,里面显示她每天持续工作15个小时以上,“当然做任何事情都得努力,这是最不值得说的一件事情。”
徐嘉蔚的事业起步是从微博开始的,高中就开始玩微博的她决定要用自己擅长的方法去弥补自己的不足。
一开始徐嘉蔚也不知道会不会成功,她只知道去尝试,“不怕失败,是我们90后的特质”。今天徐嘉蔚早已收获了超出预期的成长, “我想进步”则变成了她下一个目标的前进推力。
徐嘉蔚自认为在如新她算一个“异类”,“但这个平台从来不拒绝任何一个拥有鲜明个性的人”,在她看来,如新鼓励表达、尝试和改变,在年轻人不断进入的行业现状里,如新始终只是“年纪”变大,但仍保有年轻之心的企业。
徐嘉蔚回忆起,自己第一次出国,是小学三年级。她发现,“原来有不说中国话的人,原来天空是这样的”。自此,她梦想着要去更多的地方看一看,目前她的足迹已遍布多个国家,“如新不仅成就了我的事业,也延伸了我的人生。”